会员登录

  • 个人登录
  • 企业登录
  • 院校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记住密码忘记密码

登 录 立即注册立即注册立即注册

为应届生/求职者提供更多职业选择

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资源

为各大院校提供学生就业的渠道

企业入驻院校入驻 全国服务热线:010-80788512

陕西

 我的位置:首 页 > 就业指导 >  就业政策 >发布新职位

关于印发《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2014-04-3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3746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关于印发《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  现将《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按照本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抓紧制订本地工作规划和技术方案,推进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按计划落实。  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和省级技术方案随后下发。各市工作落实中的具体问题请与相关处室单位随时沟通。  附件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关于印发《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


  现将《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按照本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抓紧制订本地工作规划和技术方案,推进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按计划落实。


  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和省级技术方案随后下发。各市工作落实中的具体问题请与相关处室单位随时沟通。


  附件:《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2013年1月4日


  附件:


  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共就业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金保工程二期计划等确定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就业信息化建设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手段,对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全面贯彻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确定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各地要从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更加重视就业信息化建设,将此作为促进和扩大就业的突出重点工作,科学筹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大力推进。


  就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提升就业工作质量的重大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大劳动者对政府扶持促进就业的需求更为迫切。与之相适应,中央和我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全面落实这些政策,离不开就业信息化的支持与保障。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就业信息采集手段无法满足就业工作决策科学化的需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要求为城乡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业务提供一体化的就业信息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需要跨省、跨市、跨县的信息交流与查询校核;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需要共享就业信息资源等。这些情况表明,新形势、新条件下的就业工作,对就业信息化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就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就业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成为政府向劳动者提供快速、便捷、高效就业服务的一项基本手段。只有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满足和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就业服务,才能全面深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就业信息化建设是改善公共就业服务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三年规划,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市、县(区)两级普遍建立了不同类型和标准的有形市场,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了就业信息数据中心,省、市、县三级信息传输实现专网联接,初步形成了就业信息网络框架。但是,就业信息化工作现状还不能适应中央对就业工作的战略布局和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就业服务需要,也与全国先进省市存在较大差距。从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看,一些地方对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组织领导、工作考核、资金投入等远不能适应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统筹规划上看,缺乏中长期的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制度规范不到位,一些地方各自为政,信息系统互不融合,相关数据无法交换,信息难以集中共享,整体效力的发挥严重受限。从就业信息化的现状看,基础软件平台尚未建立,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应用系统。目前,多数就业业务还处于手工半手工操作状态,难以适应形势需要和工作需求。着眼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手段,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为指导,依据就业优先战略的总要求,以全面提升就业服务和管理质量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分项实施,重点突破,有机整合,利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建成实用便捷、运行高效、技术先进、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全省就业信息化系统,推动就业促进工作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便捷化。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促进和扩大就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就业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统筹安排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全省规划和系统设计,按照“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五级架构,省、地市两级部署”的总体架构,将各地就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建设全省就业信息化系统,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就业信息化系统。明确系统建设优先顺序,分项、分步、分级进行就业信息化建设,核心业务的信息化软件由省上统一负责开发,各地可结合实际进行本地化,其他软件由各地按照本规划要求组织开发。


  2、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在省、市两级建设逻辑统一的分布式数据中心,建设全省集中的公共就业资源信息库,形成符合业务发展方向和技术实现要求的数据分布格局,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数据中心为基础,逐步建设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就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3、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按照人社部的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化技术标准,推动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建设。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统一目录体系、统一数据交换规范,保障信息安全,创建信息共享环境,实现软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等的共享共用,推进网络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4、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建设省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与市级经办管理系统联动,实现省级业务监管、统计分析与各地的经办、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上下实时同步、业务联动的信息化网络,发挥整体效能。以服务社会、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管理、服务机构的就业业务应用系统与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同步建设,一体运行,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各类就业服务。更加突出各类软件的实用性,将应用效果作为衡量信息化成效的重要标志。


  5、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把信息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做到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使系统的安全水平与就业决策、服务和监管要求相适应,保证就业信息数据的安全和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三、主要目标


  以全面提升就业服务和管理质量为目标,紧密围绕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从2013年开始,在3年至5年的时间内,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就业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基层到省级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有效衔接,形成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业务经办、决策支持、业务监管体系。


  (一)省级和地市建成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开放性、伸缩性和扩展性的就业数据中心,形成“四大平台”和“一个体系”(即应用支撑平台、数据整合平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安全支撑管理体系),对各项应用系统提供有效支持。


  (二)就业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联通,覆盖到各类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


  (三)就业业务的应用系统比较完善,主要就业业务实现全程信息化办理。


  (四)建成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监测指标标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失业人员、享受政策人员和人力资源市场等的实名监测查询、报表生成及相关信息分析功能。


  (五)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多形式样的信息化就业服务。


  (六)实现就业与职业能力建设、创业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备案等业务系统的紧密联动和就业与公安、财政、税务、工商、银行、农业、扶贫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加强就业综合管理。


  四、主要任务与分工


  (一)主要任务


  以省级就业数据中心、市级就业数据分中心为基础,依托省就业业务专网等基础信息资源,完善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全省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1、以就业失业管理、就业政策管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管理、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构建就业管理业务经办和宏观决策支持体系。其中,就业失业管理系统包括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外国人及台港澳人员就业管理等子系统;就业政策管理系统包括就业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行政性收费减免等子系统;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管理系统包括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子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包括市场综合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职业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代理等子系统。


  2、以网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移动、广电就业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体系,以统一的门户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网上办事服务。


  3、建设与就业管理业务经办和宏观决策支持体系、公共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各子系统兼容对接、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区)配套性、辅助性的就业信息化服务系统。


  4、完善与就业管理业务经办和宏观决策支持体系、公共就业综合服务体系运行需求相适应的硬件支撑平台、省、市两级就业数据中心(或分中心)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二)总体分工


  1、就业失业管理系统、就业政策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和网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移动就业服务平台5个核心系统由省人社厅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各市、县(区)配合实施。


  2、配套性、辅助性的就业信息化服务系统由各市、县(区)负责。


  3、省级就业数据中心、市级就业数据分中心由省市两级分别承担健全完善任务。就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各类设施设备按照“谁使用,谁建设”的原则承担建设责任。


  五、实施步骤


  全省就业信息化工作分3个阶段实施,在3至5年内完成。


  (一)筹划准备阶段


  2012年,完成调研论证和总体规划的制定等工作,启动就业失业管理系统、就业政策管理系统的开发。


  (二)组织实施阶段


  1、2013年,完成五级信息网络贯通和省、市就业信息数据中心(分中心)的完善,建立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监测指标标准工作;完成就业失业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就业政策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启动其他核心系统功能的论证、设计工作。


  2、2014年,完成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开发应用。


  3、2015年,完成移动就业服务平台的开发应用。


  4、各地在各核心系统应用后半年内完成配套性、辅助性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


  5、2016年至2017年,充实完善全省就业信息化系统。


  (三)检查验收


  1、每个系统开始应用后半年内组织检查验收。


  2、2017年,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异常复杂,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各级人社部门要成立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本地就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意见和加强统筹管理的具体办法,各业务部门要根据业务需要提出具体的业务需求,统一进行整合。信息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二) 加强就业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各地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强化对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适合于信息化队伍的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对全系统业务人员,特别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三) 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格局。就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各地要采取多种办法,扩展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省上对各市信息化建设资金补助,将根据检查验收和评估结果,区别对待,鼓励各地积极行动,建设优良工程。今后3至5年,省级部门预算就业工作经费的分配将把各市县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成效作为依据和重点。同时,各地要加强预算,严格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四) 建立评估机制,加强考核管理。各市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重大项目实施办法和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期间,省上将把就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以促进工作落实。各地据此要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各阶段工作任务按期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工程监理,在项目验收阶段和投入运行后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效能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验收和后续项目建设立项的重要参考。


  (五) 鼓励大胆探索和技术创新。鼓励各市结合实际,按照省上制订的统一标准,积极探索,大胆开发。除必须由全省统一开发的应用系统外,在全省统一原则、标准和应用平台的基础上,鼓励各市、县(区)结合实际,先行一步,开发工作中的急用、先用系统。要注重采用高新技术,以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培育多元化公共服务为重点,鼓励在相关领域开展就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六) 注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就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与安全保密措施有机结合,做到安全保密措施先行。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依据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在就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建设方案中同步落实,制定实施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各市要抓紧研究制订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的整体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上一篇: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答记者问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陕西缘点广告有限公司 陕西科尼乐重工有限公司 陕西宏源恒信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