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毁约那一刻,“我非常低落” 打算:继续留在广州找工作,平日做些兼职以付房租,等候年底最佳招聘期的到来 “史上最难就业季,再难也要成为过去。我们这些未签约的13届的应届毕业生,仍然在网投与招聘会之中等待希望,也
被毁约那一刻,“我非常低落”
打算:继续留在广州找工作,平日做些兼职以付房租,等候年底最佳招聘期的到来
“史上最难就业季,再难也要成为过去。我们这些未签约的13届的应届毕业生,仍然在网投与招聘会之中等待希望,也在担忧着未来。”
毕业在即,广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应届生小陈与四个好友还在坚持着,与年前的招聘会相比,进入5月后,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开始焦虑,应聘的主动与热情也没有刚开始那么高,很多人开始灰心丧气。不过小陈不一样,她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一有招聘会消息,她就顶着毒辣的太阳排队应聘。
实际上,小陈此前拿到过几家公司的Offer,毁过其他公司的约,因为不满工作环境,做不到一个星期就走人,放过招聘单位的鸽子,也被单位毁约过。
“海投了半年,年前通过专场招聘会拿到过一家民企的签约,开开心心回家过年。”小陈说,本以为可以让自己脱离一开机就海投的日子,却没想到却是一个尴尬的开始。
年后,离春节假期结束还有两天的时间,小陈便向单位提出过去上班,单位告知她等3月份再来上班。虽然每年的3月是求职高峰期,但因为手中有一份Offer在握,有网投或者面试机会时,小陈都没有其他人那么用心。
等到3月中旬,满怀期待的小陈再一次拨通了公司电话,对方人事部却劝说她不要过来,并祝愿她有更好的发展。“说现在经济不景气,公司业务缩小了之类的理由。那一刻,我非常低落。”小陈告诉记者,她就这样被公司给毁约了。之后情绪一直十分失落。
情绪低落了两个月,小陈也错过了3月之后的求职高峰期。进入5月之后,她常常想:如果能赶上3月之后的招聘热,自己今天也许就不需要担心7月份住在哪里了。家在茂名的她,已经向广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申请了暂缓就业,她说会继续留在广州找工作,平日做些兼职以付房租,等候年底最佳招聘期的到来。
小吴,广东商学院电商专业
忙考证考碗,错失招聘良机
打算:将公务员考到底,今年考不上,明年考
在各种招聘会现场,转了一圈之后发现并没有自己对口的电子商务类型的公司,广东商学院电商专业的毕业生小吴手里拿着简历,却不知道要往哪里投。
“广州各种政府举办的招聘会,提供的职位档次都很低,做客服不太适合,做销售自己又不喜欢。招聘职位和求职者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小吴在学校的经历十分抢眼:有过众多学生干部光环,拿过美国数学建模团队三等奖。但这些经历,并没有在就业时助她一臂之力,小吴没能逃过“史上最难就业寒潮”。她说这其中也有自己的原因:大四上半学期,小吴花费了大量精力在考BEC高级证书与公务员上,错过了2012年底的招聘高峰期,等到1月份国考成绩不理想,她才开始找工作,这时候好的工作已经不多。
小吴说自己十分喜欢做公务员,原因是讨厌公司的生活。“这源于大三时期一个月的实习体验。当时在一个不大的公司,小小的部门里就有两个编程员,每天加班加点地对着电脑屏幕,没有人与人的沟通,只有冰冷的代码与编程。与日俱增的身心疲惫和痘痘的大爆发,都让我受不了,无法坚持在民企工作。之后,我就走上了考公务员之路。”小吴说。
她说,他们电商专业的学生,目前只有一半找到工作。往年与学校有合作的阿里巴巴今年没来招人,班里同学拿到最好的Offer是环球市场集团的职位。班里另一半的同学则像她一样,游走在家人劝说尽快就业与自己坚持理想之间,小吴决定将公务员考到底,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继续,总有一年可以考上。记者了解到,类似小吴这样的“考碗一族”,2013届的大学生中还大有人在。
“有时候,你不只是在选择一份工作,而是在选择一种生活。”小吴仍将在网投与面试之中度过大学最后的时光,她也不会放弃自己对“美好”的公务员工作的向往。
阿凯,湖南湘潭大学新闻专业
来粤求职一年,无果
打算:老家的一家晚报提供了一个见习机会,但最后还是要来广东工作
“我们30个今年毕业的研究生,目前仅五六人找到工作。最好的去处是新华社一个地方分社,不过不是学生自己找到的,是家里有关系介绍的。另一个同学去了北京一个网站。其余的要么还在公司里实习,要么开始依靠家里关系游走。”阿凯告诉记者。在广州求职时,他发现今年很多单位不招人或者减招人。“有个单位去年招聘20多人,今年一下减少到5人。”
5月26日,广州一家杂志招聘采编人员,进行笔试,阿凯也去参加了。“如此普通的一个杂志,很少人知道。但还是有很多毕业生报名了。考试考了一整天,上午行测,下午考写作、编辑知识。”如此多人竞争,阿凯笑称不知道能不能进去。
阿凯在湖南的朋友家人劝他,先找一份工作做着,以后骑驴找马,慢慢跳槽,总可以跳到自己心仪的行业。家里也给他在湖南当地买了一套新房,想让阿凯在当地稳定下来,不过阿凯还是打定主意,要按自己心愿来。
“最近,湖南老家的一家晚报提供了一个见习机会,报社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写40条稿,如果合格就有机会。但那边的媒体我不是很喜欢,最后还是要来广东这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