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4就业网讯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需求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严禁发布含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
中国114就业网 讯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需求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严禁发布含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告诉发出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奔走相告、欢呼庆祝,好像已和985/211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事实又是如此呢?
案例一:举动决定成败
张晶和赵敏大四下学期一起被北京某知名公关公司录用为实习生,人力资源部明确告知两个月实习期后只能留下一个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张晶是北京211高校的传播硕士,赵敏是二线城市市级高校的中文本科。实习期间,张晶早来晚走,虚心讨教,不仅写文案、做PPT,还主动承包了部门所有的发快递和复印传真工作。赵敏呢?上班卡点到,下班到点走,部门领导不安排工作,就对着电脑taobao购物、刷微博。两个月过去了,毫无疑问公司选择了张晶。
案例二:光环决定输赢
某二线城市要点中学招聘数学老师一名,招聘启事发出后陆陆续续收到简历500多份,经过初筛后选择了30人前来试讲,这也是决定录用的关键环节。30人中有男生,有女生,有名牌大学,有普通高校,有帅气靓丽的,有相貌平平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长相普通、略带口音、板书一般的王宇被录用。主考官暗里解释:王宇的校园知名度是30人中最高的,虽然表现一般,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授课窍门和能力都是可培养的,可是对单位来说,需要王宇所在高校的这个光环来打造和包装。
不可否认,优异是一种习惯。因此每年校园招聘期间,垄断国企、知名外企的宣讲会总是选择各地要点高校举行,各大网络招聘平台的简历依旧以校园关键字作为筛选条件,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把大学分为了三六九等,也难怪优异的企业想获得与之相匹配杰出的人才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211院校的毕业生不优异,而是对于他们来说,要想获得关注,获得肯定,必须加倍付出和举动。特别认同一句俗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客观来说,要点院校的同学在高中阶段一定更加努力,所以才有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而非要点大学的应届生想要在就业环节真实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只有一条途径——大学期间拼命追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世界上最恐惧的事是比你优异的人比你还努力。更恐惧的是,你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还不玩命跑,仅仅盼望政策上的支持和宽松的环境将永无出头之日。
推荐阅读: